您的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山西:维护万物共生 铸就和美永续

浏览量:0    2025-05-20 09:19:00


示意图来源:山西省林草局

褐马鸡:分布范围从28个县域、3个保护区扩大到45个县、20个保护区,数量1.9万只左右,稳居全国首位

我省“明星”物种华北豹

  

编者按

  在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不仅是自然界的宝贵财富,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然而,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责任与使命。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为此,本报策划推出主题专版,旨在展示各地各部门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实践与探索,唤起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注与重视,激发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情与行动。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体现,它关乎每一个物种、每一个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让我们携手共进,以实际行动践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念,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丽、和谐、繁荣的地球家园。

最大限度地为野生动植物提供和谐友好的繁衍生息空间

我省生物多样性“家谱”不断丰富

  5月,太行山麓绿意盎然,漫山遍野的油松、栎树在晨雾中若隐若现。阳光下绽放的野生猥实花,将原本苍翠的山脉装点得如诗如画。山西蟒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护林员董建兵背着记录仪,踩着沾满露水的山道巡查:“这段时间,林麝喜欢在溪边觅食,得把监测设备检查仔细。”

  我省地处黄河流域中部,拥有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农田和城市等生态系统类型,物种多样性资源丰富,分布有陆生野生植物2743种,陆生野生动物543种,遗传资源颇具地方特色。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最大限度地为野生动植物提供和谐友好的繁衍生息空间,三晋大地生物多样性“家谱”不断丰富。

  经过多年全方位保护,混沟原始林的生物多样性指数达到1.84,林内记录到443种维管束植物和111种陆生脊椎动物,保育着金钱豹、大鲵、连香树等32种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动植物,以及青檀、苍鹭等30种山西省重点保护动植物和174个中国特有种,被称为“华北动植物物种基因库”,也是珍稀濒危物种扩散的重要廊道。

  一直以来,我省将野生动植物保护作为维护生态安全、提升生物多样性、建设美丽山西的重要任务,采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对濒危物种进行抢救性保护。“省鸟”褐马鸡分布范围从28个县域、3个保护区扩大到45个县、20个保护区,数量1.9万只左右,稳居全国首位。全省36个保护区都拍摄到我省“明星”物种华北豹珍贵影像,种群数量和栖息地面积实现了“双增长”。2024年,全省新记录野生植物5种、野生动物4种。

  “从10时31分开始,这两只褐马鸡就出现在红外相机的视野里了,这是我们保护区首次发现褐马鸡。”山西铁桥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李瑞平反复翻看着红外相机记录的视频。

  为给野生动物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我省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提升全域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系统完整性,坚持把就地保护作为野生动物最重要、最有效的保护方式。目前,全省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地272个,总面积达243.52万公顷,保护了全省80.9%的重点野生动物,为其生长、繁殖、越冬、觅食、迁徙等提供了良好环境。

  随着生态保护修复的力度持续加大,山西古城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环境持续向善向好。“我们湿地植物群落呈现自然演替状态,候鸟种类和种群数量逐年增加,目前湿地鸟类达到159种,最大的种群数量冬季在库区水面上能达3000只以上。”公园保护中心副主任刘剑说。

  同时,我省围绕规范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调查监测、候鸟迁徙、猎捕调控、致害补偿、疫情防范等重点工作,先后制定出台和修订完善了相关办法、名录、规划、预案等9项省级配套政策,使野生动物保护实现了有法可依和有章可循。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我省织就了一张精密的守护网络,建立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44处、收容救护站29处、外来入侵物种监测站7处,在野外布设红外相机4000多台,增加鸟类环志、兽类项圈等卫星跟踪手段,收录、健全了全省野生动物名单、影像、分布地和实物标本,野生动物保护实现了有名可考和有据可查。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赛。未来,我省将持续加强重点物种监测、栖息地保护修复,开展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迁地保护,推进生态修复,加强科研监测与科普宣传,让三晋大地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愈发立体。

本报记者张丽媛

共同守护生物多样之美

  生物多样性,赋予了我们无尽的生机、活力与希望。它如同人类福祉的基石,支撑着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广阔天地,更是地球生命共同体中那不可或缺的血脉与灵魂。从原始文明的萌芽,到农业文明的繁荣,再到工业文明的飞跃,生物多样性始终如一地滋养着人类,为我们提供着丰富的资源,彰显着其无可替代的生态、经济与社会价值。

  生物多样性,这一生态复合体的瑰丽画卷,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万千生命与环境共同绘制,更蕴含着与之紧密相连的种种生态过程的奥秘。无论是漫步于花间小道,还是徜徉于山林之间,那花鸟鱼虫的“欢声笑语”,都是生物多样性赋予我们的美好馈赠。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与公众意识的显著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诸多积极成果。就我省来说,从优化生存环境入手,从改善栖息地质量着眼,在全面修复保护自然生态的同时,更加注重“不被打扰”的守护,最大限度地为野生动植物提供和谐友好的繁衍生息空间,三晋大地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美丽山西底色更足更浓。

  生物多样,成就生态之美。然而,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与挑战。从全球来看,生物种类的减少、生态系统的退化,无不警示着我们必须立即行动起来,自然不能等,人类更不能等。保护生物多样性,也就是保护地球家园,必须汇集每个人的力量,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与行动,才能更好地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与责任,需要全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将“全民行动”作为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行动之一。建立政府主导、企业积极行动、公众广泛参与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长效机制,是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障。

  生态兴则文明兴。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要树立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以“平视”而非“俯视”的姿态善待自然,敬畏自然的运行规律,认同其他生命的存在价值,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物多样性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生态观。在日常生活中,选择公共交通,低碳出行;节水节电节能,珍惜每一份资源;减少塑料制品和一次性物品的使用,让环保成为习惯;做好垃圾分类,实现资源的有效回收;拒绝食用、投喂野生动物,积极学习生物多样性知识,让保护生物多样性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人人有责,每一份努力都至关重要。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其主流化,开启保护治理新时代。共绘生物多样性新画卷,让地球生命万物共生,和美永续。

温羽嘉

森林抚育——

构建生物好家园

  “李旭阳,把你左边那棵桦树缠上黄胶带,列为采伐木,后半年树根萌芽出来,狍子就有吃的了。”清晨薄雾依稀退去,露水还凝结在草叶上,山西省中条山国有林管理局中村林场副场长陈晓东已在山中开始辖区林木的抚育工作了。不远处技术员常新杰也忙着指导工人们识别野山楂、忍冬、华山松、辽东栎等食源树。

  中条林局森林以落叶阔叶林、油松纯林、针阔混交林为主,覆盖率达82.8%。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金钱豹、原麝、褐马鸡、黑鹳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豹猫、黄喉貂、猕猴、勺鸡、红腹锦鸡等,近年来,随着森林抚育项目的实施,林分质量明显提高,森林环境得以改善,野生动物活动痕迹频繁,种群数量明显增多。

  “这林子长得密密的,真好。”坐在树荫里吃午饭的工人刘斌,惬意数着树身斑驳的光点。

  “树密了可不是啥好事。这一片就几乎照不进阳光,灌木不长,草很稀,动物们没啥可吃的,再加上八成都是油松,纯林林分不稳定,生物多样性会差。今天咱们抚育就是要疏伐透光,让灌草长起来,让二代阔叶树更新起来,让鸟兽吃的多起来,森林才更健康。”陈晓东咽下最后一口干粮,便起身投入工作。

  午后,油锯的轰鸣响彻山谷,一株株采伐木顺坡倒下,修枝、清林、打垛、清理兽道,每个人都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忽然,常新杰“哎哟”一声,踩进了一处落叶覆盖的洼地,鞋上沾满了泥。陈晓东蹲下身拨开落叶,眼底立刻被光亮填满:“这里有水!快挖挖看。”

  不一会儿,在铁锹助力下,两人把小洼地变成小水洼,水沿着石缝滴了出来。“这下好了,水源地也有了。”陈晓东笑着说。

  当光线渐渐远离山谷,陈晓东和同事也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他们的努力,将让森林更加繁茂,持续释放氧气,涵养水源,庇护多样生灵,铸就永恒的生态宝藏。

本报记者张丽媛 本报通讯员孙剑

种质资源——

深耕草种筑绿洲

  “已经停止浇水10天了,它的气孔导度依然保持稳定,叶绿素含量也没有明显变化。”国家生态草种质资源圃(太谷)内,博士研究生陶佳丽一脸兴奋,“这份种质的抗旱性可真强啊!”

  初夏的国家生态草种质资源圃,赖草、披碱草挺拔的茎秆划出层层绿浪,小冠花舞动着深浅不一的紫袖,一派生机勃勃。

  乡土草种在抗逆性和生态适应性上优势独特。我省的国家生态草种质资源圃保存着3000余份北方草本植物资源,涵盖110个物种,包括白羊草、赖草、达乌里胡枝子等具有极强生态适应性的乡土草种。目前收集的禾本科资源占全省属种的35.3%,豆科资源覆盖23.8%的属种多样性,构建起我国北方最大的乡土草种质资源库。凭借这一优势,该资源圃今年还入列第一批国家草种质资源圃。

  乡土草种是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的“原住民”,其突出的适应性与抗逆性是低成本、可持续修复退化草地的关键。像山西农业大学董宽虎教授选育的“太行”白羊草作为国内首个自主驯化选育的白羊草品种,已在山西改良退化草地3000余公顷,植被盖度提升40%以上。

  每一株乡土草都是自然演化的智慧结晶。阳光刚抚上草地早熟禾的穗头,资源圃负责人朱慧森和团队成员就已穿行在这片占地百余亩的“植物方舟”里,观测记录不同草种的生育期、株高、节间长短等。目前,团队已筛选出100余份优异种质资源,其中20份已直接应用于生产。赵祥教授选育的“晋农1号”达乌里胡枝子,在雁门关生态区推广种植4万亩,年产饲草8.7万吨,成为沙化土地治理的“生态卫士”。“太行”草地早熟禾在景尚林场建成50亩扩繁基地,为华北地区生态修复提供稳定种源。

  “它们不仅是修复脆弱生态的‘先锋’,更是推动草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希望种子’。今后,我们要继续挖掘草种资源的生态与经济双重价值,让更多‘中国草’扎根黄土高原。”朱慧森信心满满。

本报记者张丽媛

调查监测——

探秘豹迹促保护

  “沙沙沙……”晨雾还未散尽,山西省五台山国有林管理局门限石林场监测小队队员的脚步声已在五台山腹地黄花梁响起。

  “看,新鲜的豹爪印,应该是成年豹子留下的。”正沿着兽道在林间穿行的杨龙突然蹲下身,指着地面上几处梅花状的爪印说。

  话音未落,其他队员立刻围拢上来,小心翼翼地测量爪印的大小和步幅,并用相机从不同角度拍摄,详细记录在本子上。“别看这痕迹简单,却是了解华北豹生活习性的重要线索。”杨龙解释说。

  2022年9月,五台林局的红外相机首次在门限石林场捕捉到华北豹的身影。这一发现填补了五台林区华北豹分布的空白,也为我省构建太行山—燕山华北豹重要迁徙廊道提供了宝贵依据。

  从那时起,门限石林场就把栖息地保护列为首要工作。布设调查样地、进行样线调查、社区参与、水源地与栖息地建设,每一项都在为华北豹等野生动物营造一个更加安全、适宜的生存环境。“这些样本经过DNA分析后,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这片区域华北豹的个体数量和种群结构。”将夹杂着动物毛发的华北豹粪装入试管密封后,杜帅印迅速回到队尾。

  不只是门限石林场,五台林局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合作森林经营提升高保护价值区域生物多样性示范项目后,持续构建起更完备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体系,全面精准提升森林质量,不断强化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推动濒危物种野外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全链条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今后,我们将继续通过红外相机收集数据,并对所有样地重新测量,确保数据具有连续性和可比性。”五台林局党委书记、局长崔国栋表示。

山西日报记者张丽媛 本报通讯员武江

本版策划:赵建军

本版责编:张卉

版式/制图:刘铁军

相关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团队网 赣ICP备2024047966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