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潮评丨暑期实践搞形式主义,是把坏风气传给下一代

浏览量:0    2025-07-21 18:23:00

潮新闻客户端 特约评论员 程振伟

图源:甬派(图文无关)

盛夏时节,各大高校的暑期志愿活动正如火如荼开展。然而,在这片热闹景象中,“打卡式”“拍照式”志愿服务依然存在。部分活动流于形式,学生为完成任务匆匆签到、拍几张合影便结束,既未真正服务社会,也未实现自我成长。如何打破这种“走过场”的困局?

匆匆签到、摆拍几张合影便草草收场,或者蜻蜓点水做一下却找几家媒体“浓墨重彩”报道添光彩,这样的“打卡式”社会实践,要不得!

形式主义的社会实践,不一而足。或曰“移花接木”型,将大路货实践成果据为己有;或曰“老调重弹”型,重复使用往年材料;或曰“纸上谈兵”型——做得很少,仅凭网络资料和想象编造实践报告。当社会实践从自主学习蜕变为完成任务,评价标准从实际效果让位于表面文章,实践过程从深度参与简化为形式表演,本应是“个体和社会相向而行”的绝佳载体,恐怕就与应有设计意图南辕北辙了。

“假把式”的社会实践,危害不容小觑。对学生个人而言,这种虚假实践不仅无法培养真正的实践能力,反而会助长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不良心态。一些大学生简历上社会实践经历丰富,面试时却对基层、实际情况一无所知、毫无感觉。对高等教育而言,形式主义的实践损害了实践教学的公信力,使“第二课堂”的教育功能削弱。对社会而言,当大量“走过场”的实践团队涌入社区、农村,不仅无法提供有效服务,还可能干扰正常秩序,造成资源浪费。社会实践本应达到的对青年弥足轻重的责任意识与实践精神的培养,容易沦为虚化、表面化。

要让社会实践回归本真,还需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学校层面应改革评价机制,降低书面材料权重,引入实践地反馈、成果落地、即兴细节汇报等多元考核方式。教师指导层面应更深入项目新颖性、原创性、践行可行性提前介入,加强师生奖励、过程管理,确保实践真实性、成果可兑现性。学生个人更需提升认知,认识到社会实践不是负担而是历练,任何能力得来皆是不易,需要实践验证;个体和社会、家国同行,才能行稳致远。

社会实践的本质是连接理论与现实的桥梁,是培养经世致用人才的关键环节。“知行合一”是认知,更是能力。陶行知主张“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当代语境下,社会实践是青年学子认识中国、服务社会绕不过的课程。只有脚踩泥土、身入基层,才能理解真实国情;只有直面问题、参与解决,才能培养能力智慧。

社会实践,“实”字为要。这个“实”,是真实的参与、实在的付出、实际的收获、真情的感受。说白了,就是要“走万里路”,要做到“所知即所得,所得即所感”。愿更多大学生能够抛却浮躁功利之心,在广阔天地中寻找实践的真义;愿高校和社会能够携手构建更加科学的实践教育生态,让形式主义的社会实践无处遁形。唯有如此,社会实践这堂“大课”才能上出实效、结出硕果,青年才能收获“行万里路”“知行合一”的经世致用之能。

(作者系教育部网络教育名师)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团队网 赣ICP备2024047966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