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告别“内卷”,让竞争回归价值创造的本源

浏览量:0    2025-07-21 09:18:00

“不卷价格就卷铺盖”——这句在市场竞争中流传的“狠话”,道尽了“内卷式”竞争的残酷。

光伏企业的竞标价击穿了成本线,新能源车企的价格战变成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肉搏,直播间里“3.99元包邮”的菜刀、“1.9元秒杀”的T恤成为常态……“内卷”之风席卷众多行业,破“卷”演变为关乎产业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紧迫命题。

日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在研究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时明确提出,“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内卷式”竞争就是“越努力越低效”

从2024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到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综合整治”,再到此次会议的精准施策,中央层面“反卷”信号层层递进、举措持续升级,彰显出破解内卷困局的坚定决心。

这场消耗战,大有“燎原”之势。

“内卷”一词源于人类学家格尔茨对爪哇岛稻作农业的观察:土地有限时,劳动力持续投入却无法提升单位产出,最终陷入“越努力越低效”的循环。

置于当下市场竞争的语境中,“内卷”便是企业困在存量博弈的方寸之地,放弃价值创造而转向相互消耗——你降价五角,我便降一元;你扩产十万台,我便扩产二十万台;你搞“9.9元包邮”,我就喊“买一送三”。

从光伏、动力电池等炙手可热的新兴赛道,到钢铁、水泥等深耕多年的传统产业;从线上外卖、直播带货的新经济形态,到线下商超、实体门店的传统模式;从市值千亿的行业龙头,到挣扎求生的小微企业——无论“新旧”“大小”“轻重”,都难抵“内卷”漩涡的裹挟。

从消费者到产业,“内卷”造成“内伤”。

1.9元的T恤洗两次就变形,“9.9元包邮”的“毒”手机壳铅超标30倍,直降5万元的新能源车偷偷减了配,15元3公斤的洗衣液稀薄如水——这样的“低价”,早已背离了“性价比”的初衷,变成对消费者权益的隐性伤害。

对企业而言,内卷是一场“零和博弈”。卖手机壳不靠创意设计,只想着用回收塑料和工业染料降成本。做服装不去做品牌,只想着在面料上“动手脚”“做减法”……当竞争只剩下价格一个维度,企业便无暇顾及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只能在成本里“抠效益”。久而久之,投资无回报、经营无利润、发展无后劲,即便是行业龙头,也会在持续内耗中失去增长动能。

更深远的伤害,是危及产业未来。正常的市场竞争下,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最终实现技术进步、质量升级、生态共赢;而“内卷式”竞争,只会把产业困在低水平同质化的泥沼里。

新能源汽车行业数度爆发价格战

破“卷”,要从“向内耗”到“向外求”。

破解内卷,关键在跳出“方寸之争”,转而“向外求”——求增量空间的蓝海,求价值创造的新机,求多方共赢的生态。这条路,需要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更需要企业主动转向创新驱动。

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既不能“越位”,干预市场正常竞争,也不能“缺位”,放任扭曲市场的行为。一些地方盲目追风口、搞重复建设,导致产能过剩行业只能靠价格战“续命”,这样的“推波助澜”必须叫停。

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完善最低质量标准、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打造全国统一大市场,给企业画出“底线”、搭好“舞台”。当毫无意义的低价低质没了生存空间,当创新成果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企业自然会从“比价格”转向“比品质”。

企业要从“存量厮杀”转向“增量开拓”。内卷的本质,是“困在有限资源里争高下”,而破局的关键,在于发现未被满足的需求、创造未被认知的价值。比如,钢铁行业粗钢产能过剩,但特钢自给率仅65%,高端产品仍依赖进口——破解类似的“供需错配”,就是破“卷”的突破口。

企业与其在红海里“拼刺刀”,不如深耕细分市场,用技术创新打开新空间:从“做更便宜的产品”,到“做别人做不了的产品”;从“抢存量用户”,到“创造新需求”。

整治“内卷式”竞争

“反内卷”,不是否定竞争,而是要让竞争回归“价值创造”的本源。当企业不再为价格战焦虑,当产业能在创新中升级,中国制造才能真正摆脱“大而不强”的困境,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这场破局之战,考验智慧,更需要决心——毕竟,真正的竞争力,从来不是“比谁更能卷”,而是“比谁更能创造价值”。

文字:王伟

来源|青岛宣传

相关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团队网 赣ICP备2024047966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