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在发挥AI积极价值 与遏制滥用风险中找平衡

浏览量:0    2025-04-26 07:05:00

随着大语言模型快速普及,今年高校生毕业论文中的“AI含量”或将显著增加,南方都市报、南都大数据研究院调查发现,甚至AI写论文已成了一门“生意”,在社交平台上相当火热。对此,多所高校拿出了相关“禁令”加以阻击。

与此同时,必须看到的是,拥抱AI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共识。当AI走入高校课堂,学生使用AI编程、辅助课程论文,提高学习效率,也出现依赖AI、思维惰化等不利情况。针对这类现象,不少高校开展“AI+教育”治理探索,通过开展AI分级分类治理、开设AI通识教育课程等方式,在发挥AI积极价值与遏制AI工具滥用风险中寻找平衡。

观点

大三学生认为AI对学习帮助很大

就读于某所知名高校新闻专业的大三学生小季发现,2024年以来,课堂上的“AI”含量变高了。

一些老师开始鼓励学生使用AI来辅助完成作业,比如某一门课程要探讨数字时代AI对专业新闻教育的影响,授课老师表示,他们可以去问DeepSeek如何将选题概念化、操作化,让AI工具帮助他们完成前期的资料搜集工作。

另有一门媒介研究相关课程的老师也明确表示,学生可以使用AI去辅助完成课程论文。还有课程明确布置了“使用AI”的作业,让学生们通过不同的AI整合搜集信息、完成一篇论述文章,并在课堂上展示分享作业及完成过程。

AI正在改变高校科研与教育,不少教师对此持支持态度。有受访研究生向记者表示,他周围的同学普遍使用AI,老师们也很支持,会在科研组会上交流AI使用心得。小季告诉南都记者,不少老师鼓励学生积极拥抱新技术,熟练掌握AI使用方法,否则将来可能会被社会淘汰。

对小季来说,AI在学习中的帮助很大,最突出的一点是,他不用再学习写代码了。近年来学院开设了一些计算机、大数据有关的交叉课程。但作为文科专业学生,小季要跟上很困难。以前,小季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从头学习编程,有了AI后,他只用将具体需求告诉AI,“真的是省了我们很多很多的力气,也特别成功地帮我应付了这门很难学会的课程”。

小季表示,日常生活中,他还用AI搜集信息帮助自己做一些留学规划,在学习疲惫时和AI聊天,让AI写一首诗鼓励自己。

但小季观察到,也有一些老师持保守态度,学院老师们明显分化出了“支持AI”和“不支持AI”两派。小季认为,这与教师对待新技术的接受度和教授学科的性质有关。例如在新闻编辑课中,老师明确表示希望编辑内容是学生的原创,如果使用了AI,一定要注释是AI生成。对此,小季表示理解和赞同。他认为,有一部分课程需要培养专业能力,需要动手实践、与人交流。

问题

学生直接用AI生成文献综述交差

使用AI学习带来的不利影响也在呈现。如小季发觉,在学习中过度依赖AI会“变懒”。据他观察,身边的同学存在直接用AI生成文献综述交差的情况,也有同学将课程PPT喂给AI帮忙提炼要点,以应付老师课堂提问。

这种现象同样存在于他自身。当他对某些作业不感兴趣时,就会想到让AI去写,而这在无形之中会降低他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小季举例,比如在国际新闻课程中,通常老师会布置新闻导语写作的任务,对于这种有固定格式的文本,将资料扔给AI让它写一篇导语,“分分钟就能出来”。但这之后呢?小季反思:“那我可能就不太会再去想这个导语应该采用什么结构,每部分有什么功能,怎么联系在一起?这些专业知识可能就慢慢忘掉了。”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授Christopher Dede在一场AI+教育思想沙龙活动中谈到,生成式AI在教育中的应用存在的一个风险,即为导致学生不再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包括思考创意、表达想法等环节。

曾任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的李晓明同样认为,学懂和学会意味着形成一种能力,实现认知的内化,而这需通过体验和过程来完成。过度使用AI工具无疑缩短或者简化了这一体验过程。

此前有发表在知名期刊的研究结果显示,人工智能的使用会大幅减少实时物理交互,影响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教育环境。在大学校园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本应存在大量的互动,例如学生可以向老师提问,与同学讨论获得反馈。但当“去问AI”形成习惯替代了前者,更倾向于迎合用户、不擅长反驳的AI,将很难与学生产生真正的思维碰撞,而这本应当是大学教育中的重要一环。

探索

有高校将AI教育纳入通识教育

AI赋能教育是大势所趋,但“用多少,怎么用”的问题尚未形成共识。

部分高校发布相关规定限制AI在毕业论文写作中的使用,还有高校将治理延伸至AI在高校教育教学更广泛的应用场景中。2025年3月5日,上海交通大学发布《上海交通大学关于在教育教学中使用AI的规范》,根据应用风险差异,将高等教育教学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划分为禁止使用、有限使用、鼓励使用、开放使用四种类型。其中,对风险较低,或师生经讨论达成较高共识,确保使用符合教育教学目标、伦理规范和技术可靠性要求的,鼓励使用。对存在高风险,或者师生经充分讨论一致反对的场景或环节,禁止使用。对于造成一定隐私影响、学习成效影响、安全合规性等存在一定风险的,应有限使用。

这一规范核心在于构建分级分类治理框架,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决策。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长聘副教授贾开表示,在高等教育领域,AI应用风险同样可以进行分级分类治理。风险的分类和分析实际上与使用场景密切相关,需要教师、学生等相关人员参与讨论,这样即使不同学校之间的看法不同,也能在逻辑上形成自洽。

此外,还有部分高校开设相关课程,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通识教育的范畴,帮助学生学习如何正确使用AI。

例如深圳大学从2025春季学期开始,推出基于DeepSeek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课程内容既包括如何使用AI完成论文检索、数据搜集与分析、用AI文生图与视频等,还包括介绍生成式AI的伦理安全问题,帮助学生掌握使用AI的相关伦理规范。

AI使用的边界究竟在哪?对于高校教师和学生而言,未来仍需在使用过程中去不断探索。但多位受访高校学生均向南都记者表示,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仍要保持思考。例如要把AI使用好,需要清晰的表述能力和精准的提问能力,这均需要主动思考。AI能够提供思路和方向,却无法直接给出完美答案,所以仍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寻找答案。同时,AI生成的回答并非百分百正确,如何去辨别同样是一个需要思考的过程。

采写:南都记者 陈袁

制图:李芷琪(即梦AI)

相关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团队网 赣ICP备2024047966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