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0 2025-07-12 08:46:00
近年来,乡村IP频频“出圈”,“村超”“村BA”“村晚”轮番走红,不仅把热闹带进了田间地头,更将乡村的烟火气与活力展现在更多人面前。如今,一股“乡村博物馆热”逐渐火了起来,研学体验、直播带货,乡村里的“文化容器”如何让村民既“富脑袋”又“富口袋”?这个现象背后隐藏着哪些文化韵味和产业机遇?
位于浙江杭州百丈镇溪口村的传梭博物馆,是一家以传统纺织文化为主题的乡村博物馆,馆内收藏着两万多把纺梭,围绕纺线、浆纱、织造等纺织技艺的十二道传统工序,系统还原了整套古法织布的完整流程。
每逢周末或假期,一些研学团队专程来到这里,亲手体验古法织布的过程,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
传梭博物馆只是溪口村“村博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个原本偏僻的小山村里,还藏着10多座主题各异、风格别致的乡村博物馆。
在玩竹博物馆内,陈列着上百件竹编工艺品和艺术装置,是一个既能进行艺术展览,又具备商业转化能力的“竹文化空间”。通过博物馆带动产业延伸,竹制品的订单逐步增加,2024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
据介绍,这个工坊自成立以来,已有7000多份村民们编制的竹制品售出,累计销售额达到80万元。
如今,不同主题的乡村博物馆也在探索着各自的破圈路径。在乡村博物馆的直播间里,主播推介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漫画文创产品,一家以漫画为主题的乡村博物馆于2023年底启动建设,2024年3月正式对外开放。
2024年上半年,漫画博物馆已承接超过一千人的研学团队,参观、体验、创作一体化运作,摸索出“文创+直播+研学”的新模式。
2022年以来,当地先后出台《“乡村博物馆+”黄金10条》《共同富裕18条》等扶持政策,围绕场馆建设、人才引进、业态培育等关键环节,推动“村博计划”落地生根。
数据显示,2024年,杭州市百丈镇的“村博集群”实现经营性收入5000万元,带动旅游综合收入增长60%,直接解决就业岗位超过300个。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百丈镇党委委员赵志博:我们以乡村博物馆为矩阵,6个村形成了15分钟人文经济共享服务圈,实现了从一村奔富到组团共富的良好效果。
距离杭州一千公里外的山东青岛,汇聚了上百家博物馆,其中不少就是扎根乡土、植根记忆的乡村博物馆。
青岛韩家渔盐民俗博物馆是以渔盐民俗为主题的乡村博物馆。馆内收藏了各类老物件上万件,涵盖渔盐工具、民俗器物、集市文书等多个门类,游客可以了解海港变迁,感受渔民生活。
近年来,青岛市正在打造“博物馆之城”,鼓励各区市依托本地文化资源打造特色场馆,并通过“博物馆+旅游”模式,激活乡村文化、带动乡村经济。据统计,目前青岛市已建成各类乡村博物馆27家。
2017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在各地深入推进,当地政府着手建设黑陶博物馆,让一度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重新焕发出生机。这里不仅吸引了本地居民和周边游客前来参观体验,也吸引了一些研学团、摄影爱好者打卡拍照。
2024年上半年,黑陶博物馆共接待游客超过8000人次,实现文创产品销售收入近30万元,直接带动20余位村民就业增收。
让乡村文化活起来,离不开情怀的滋养与坚守的定力,更需要机制创新的突破与市场逻辑的赋能。未来乡村文化传播与产业发展能真正形成合力,让如星星之火般的“村博”,点燃乡村振兴的燎原之势。
来源:央视财经
相关文章
既“富脑袋”又“富口袋”!乡村博物馆“圈粉”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5-07-12茂硕电源:上半年预计亏损1000万元—1300万元 同比由盈转亏
发布时间:2025-07-11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团队网 赣ICP备2024047966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