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舌尖巧力”激活广东紫金县乡村振兴

浏览量:0    2025-07-02 20:21:00

金黄酥脆的外皮轻咬即破,肉质细嫩的三黄鸡裹满软糯咸鲜的馅料,多重味蕾享受在舌尖层层绽放。这道名为“金玉香酥糯鸡”的客家新味,出自惠州城市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惠城职院)有“紫”有味突击队的师生团队之手。突击队成员在广东省粤菜师傅工作室主持人刘俊雄的带领下,深入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福满楼酒家及当地市场调研,结合特色农产品,对传统菜品精心改良。

“紫金县以三黄鸡为特色产业,我们就地取材,结合客家传统菜酿的手法研制了这道菜品。”有“紫”有味突击队队长曲思怡介绍,这道菜品以客家“酿”技去骨填馅,将炒香的糯米、香菇、虾米等馅料塞入鸡身,先蒸后炸,口感丰富。突击队还利用当地特产蝉茶,研发具有特色茶香的沙拉酱等。很多创意菜式受到福满楼食客的好评。

有“紫”有味突击队成员为乡村餐桌注入青春创意,是惠城职院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的生动片段。近年来,惠城职院积极投身“双百行动”,多次前往紫金县开展调研、座谈,在实际帮扶中不断完善帮扶模式,创新形成“1+1+N”的多层次、多主体帮扶结构。

“‘1+1+N’模式中的‘N’涵盖校地共建、校校联动、校企合作、大学生突击队等主体。学校与当地政府结为共建合作单位,为紫金在‘文化+旅游+美食’融合发展方面筑牢根基。”学校党委组织部部长黄彦介绍说,惠城职院专业群多方赋能,依托“粤菜师傅”等工程,形成“文化传承+技能培训+创新服务”帮扶思路。

在实地调研中,惠城职院发现紫金县虽然非遗文化资源丰富,但分布碎片化,难以开发非遗文化的经济价值。学校旅游烹饪学院烹饪工艺与营养为龙头的专业群与此次行动专业对口,提出将非遗项目与旅游打卡相融合的方案,着力构建“药膳+康养+旅游”服务体系。确定方案后,学校师生团队整合多方资源,为当地设计旅游精品路线,并在当地举办的文化活动当中投入使用。

“我们将青年的创新智慧与老师的经验智慧相结合,形成合力促进紫金文旅产业发展的帮扶。”学校旅游烹饪学院党总支书记黄如说。学校“紫”定能行、有“紫”有味等大学生突击队,成为项目中的青春力量。

学校“紫”定能行突击队助力当地非遗文化进校园,面向紫金县中小学生开设茶艺研学课程,如“茶百戏”技艺,并举办“非遗”文化主题讲座与“非遗”墟市。师生团队深入挖掘紫金县紫城镇黄花村的历史底蕴,带领当地学生认识本土非遗文化、拓展非遗传承路径。

校地双方还共同探讨文旅项目运营,联手完善研学课程体系。紫金县文化旅游衍生品营收占比从5%增长至20%,本地食材采购量提高40%,黄花庄园采茶、宋代点茶研学课程吸引了超5000人次研学游客。

如何帮助当地形成乡村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健康生态?学校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不仅为紫金县量身制定了发展计划,还注重当地技能人才培养。惠城职院省级“粤菜师傅”大师工作室团队对口援助紫金县“粤菜师傅”大师工作室建设,推动其建立文化展示室、实训室等设施,完成多项科研成果。

团队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协助规划工作室主持人成长路径。在培训之下,紫金县粤菜师傅大师工作室主持人马振茂荣获河源市级粤菜师傅“名厨”称号,并成为企业教师。团队通过校企合作开展“粤菜师傅”培训,累计培训学员1200人次,学员就业率达95%。

同时,惠城职院专业研发团队携手紫金县“粤菜师傅”大师工作室,从多维度开展菜品研发。团队利用本地特色青蛇草水与海石花,开发出养生饮品“碧海清源”;引入紫金“茶”文化元素,开发近30道茶特色菜品及点心小吃;传承紫金非遗美食酿鸭饭技艺……在一遍遍的尝试中,不断推陈出新。

惠城职院还注重带动当地职业院校的发展,对口帮扶紫金县职业技术学校。学校将烹饪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计、校企合作、实训室建设的整套方案与其共享,并通过专家进校园的方式协助紫金县职业技术学校进行人才培养。

从一道香酥鸡盘活市场,到非遗文化“散珠成链”,再到引入人才培养活水,惠城职院的帮扶在紫金大地上落地开花。据介绍,惠城职院凭借《打造“1+1+N”舌尖平台,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案例,在全省“双百行动”乡村文旅产业典型案例评选中获得一等奖。学校在深度融入地方产业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同时,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提供了职校方案。(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胡静雯 冯理明 记者 刘盾)

作者:胡静雯 冯理明 刘盾

相关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团队网 赣ICP备2024047966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