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0 2025-09-06 13:04: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王金帅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祝怀新
走进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祝怀新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只挂在柜子边上的白色帆布包。包上印着“浙江大学祝怀新教授拥有弟子130人留念”,署名是“祝怀新教授第130号弟子敬赠”。
一说到自己的学生,祝怀新的脸上就露出令人如沐春风的笑意,“是我的弟子们有心了。”
20岁站上学军中学的讲台
“是班主任也是好伙伴”
祝怀新出生在杭州。他的父亲浙江大学汉语史领域的著名教授,母亲是富阳中学的老师,从事教师这份职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到了家庭的熏陶。
1982年,16周岁的祝怀新考上了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大三那一年,祝怀新响应当时的号召进行“勤工助学”,和同学一起举办了面向社会的英语口语速成班。
“当时我们外语系的几位同学们自己印宣传册,上街招英语口语速成班的学生。”祝怀新说,“当时英语口语培训很稀缺,我们一下就招了四个班,来自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我们还自己编了教材,这是我们第一次以老师的身份站上讲台,可以说那是我们的火红青春。”
大学毕业后,祝怀新成为了学军中学的老师,教高一的英语,同时还担任班主任。当时,他自己也还是个20出头的小伙子,站在讲台上,和台下的学生看起来一般大。
“当时学军中学的领导很有魄力,让刚刚毕业的我带高中生。”祝怀新回忆起在学军任教的日子充满感慨,他带出的这一届学生如今还经常聚会,“在他们眼中,我既是他们的班主任,也是与他们一起成长的好伙伴。”
后来,祝怀新又在学军中学教了两年初中英语(当时的中学大多是初高中一体的),于1991年考入杭州大学教育系攻读比较教育学的硕博士学位,1998年博士毕业之际,正值四校合并为浙江大学。
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
亦师亦父的温情联结
在浙大教育学院担任硕、博士生导师的二十五年来,祝怀新带出了许许多多优秀的弟子,“祝门弟子”既是同学也是手足。
“我有个专属的称呼,我的学生大多不叫我老师,更不叫老板,他们叫我‘师父’,寓意‘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我常常说我有很多儿女。”祝怀新说,前几天,学生们还来家里一起包饺子吃。
学生经常去祝怀新家里一起聚餐,“趁师母不在家,弟子们称一次王”,祝怀新在朋友圈记录下学生们到家里一起做饭的场景,红烧肉、番茄炒蛋、红烧大虾……都是大家爱吃的家常菜,浓浓的温情围绕在师父和弟子中间。
祝怀新对学生们的课业很上心,有合适的机会就带学生们出国考察调研,脚踏实地研究国外的案例。学生论文也是字斟句酌地指导指导,还不定期组织“祝门博士生学术沙龙”,在衢州、宁波、温州等地都举办过。
“在职博士生还有本职工作,都比较忙,所以我让博士生们在自己的属地轮流主办学术沙龙,汇集在一起分享自己这一阶段来的学术成果,这个办法很有成效。”祝怀新说。
值得一提的是,博士生学术沙龙也鼓励门下硕士生积极参与,“都是同门师兄弟师姐妹,既是学术交流,共同进步,也是感情的交融。”
每年祝怀新生日的季节里,一定会有一个祝门大聚会,这是师门一个持续了二十余年且从未间断过的传统。天南地北的学生们欢聚一堂,交流学术问题、畅谈同学情谊,“这是一个纽带,以给我过生日的名义也好,还是以教师节的名义欢聚也好,只要大家能经常聚聚,都蛮开心的。”
不论天南地北,学生们一直是祝怀新心底最深的牵挂,他在随笔《知母与当归》中写道:“愿我的那些远行的学子们,以知母之姿,将根系始终深扎故土的牵挂,在异域的风雨中抽枝散叶;更盼他们怀揣当归之志,带着异域星光与故土月色的交融,终将飘回孕育的土壤用枝叶编织成连接世界的彩虹桥。”
图片由老师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致敬第41个教师节|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祝怀新:学生是心底最深的牵挂
发布时间:2025-09-06让乡镇课堂绽放“五育之花” ——记市人大代表、广水市马坪镇中心小学教师付玉娥
发布时间:2025-07-22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团队网 赣ICP备2024047966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