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我们都成了拿着笔和相机的‘泥腿子’”

浏览量:0    2025-08-13 09:33:00

新华社甘肃分社记者崔翰超(右)在马坡乡旧庄沟村抢险救灾现场了解相关进展情况。 郎兵兵 摄

光明日报社甘肃记者站负责人尚杰(右)在马坡乡抢险救灾一线采访。王冰雅 摄

《甘肃日报》记者张富贵(左)在省道S104线兴隆段水毁路段采访应急通道抢通进展。 甘肃日报社 供图

8月7日晚,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遭遇历史极值强降雨,导致发生特大暴雨山洪灾害并引发泥石流,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灾害发生后,广大新闻工作者迅速行动,将笔触和镜头对准抢险救灾中的温暖瞬间,用一篇篇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新闻报道,传递着守望相助的人间真情。

为了方便行动,有人将沾满泥水的长裤剪成短裤

“翰超,你还在一线吗?”8月10日晚上10点多,《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通过电话联系到新华社甘肃分社记者崔翰超时,得到了肯定的回答:“今天跑了一天,正写稿呢。”

在和崔翰超的通话中,记者得知,灾情发生后,他按照新华社甘肃分社统一安排,和其他同事第一时间赶往灾区采访。“初到现场,在深一脚浅一脚,甚至是齐腰深的泥浆里,我见到了专业救援力量与当地群众正在一起救灾抢险。”为了取得第一手采访素材,他们往往早上出发,夜晚赶回驻地写稿、发稿。“我们第一批到达的同事,8日当晚就前往受灾严重的马坡乡马莲滩村了解安置转移事宜,回到驻地已是次日凌晨三四点了。”

8月10日20时34分,崔翰超和同事郎兵兵采写的报道《遇水搭桥 逢石开路》在新华社客户端发出。采访中,崔翰超不小心陷入厚厚的淤泥中,奋力拔出脚后发现鞋子弄丢了,同时为方便行动不得不将沾满泥水的长裤剪成短裤。“我们每个人都成了拿着笔和相机的‘泥腿子’。”崔翰超形象地打起了比方。

灾情发生时,光明日报社甘肃记者站负责人尚杰正在外地采访,得知消息后,他连夜赶回兰州。“我是9号一大早去的。这两天,所有受灾最重的村落,我和同事王冰雅都跑到了。”尚杰告诉记者,在前往马莲滩村时,通往村子的道路狭窄,且被泥浆覆盖。在步行一段后,最后借助甘肃省消防救援总队的皮卡车才通过了被洪水漫过的道路。“因为记者的使命,所以要抵达!”

此次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榆中县境内51条102.2公里公路受损阻断。8月10日中午,随着最后一处钢制波纹涵管埋设完成,砂石铺上路基,省道S104线兴隆段6公里水毁路段的应急通道全部打通,也标志着受损的51条公路全部抢通。

当时,《甘肃日报》记者张富贵正在一旁的乱石泥泞中紧盯着施工人员的一举一动。当天14时10分,他采写的消息《榆中县受损道路全部打通》在新甘肃客户端发出后,外界及时了解到了灾区的最新情况和救援进展。“作为一名记者,不仅要传递信息,更要传递温暖和希望。”张富贵说。

为群众安心,他们全媒体发力传递“朴素的爱”

截至8月12日12时,《甘肃日报》已连续策划推出“关注榆中县山洪灾害”特别报道7个整版,开设专栏3个,共采写刊发(播)各类新闻报道222篇(条)。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媒体平台开设4个专题,累计推送各类新闻报道近1000篇(条),全网阅读量超过6000万人次。

“通过这些报道,使党的声音第一时间传递到党员干部群众当中,让受灾群众能安心、外界群众能放心。”甘肃日报社社长、甘肃日报报业集团董事长梁朝阳告诉记者,“8月8日以来,我们前方报道团队一直驻守抢险救灾现场,及时全面准确报道灾情,实时跟踪反映抢险救灾进展。截至目前,共有39名记者克服道路不通、物资短缺、信息不畅等困难,参与抢险救灾一线报道。后方各部门、各单位、各平台24小时值班值守。”

“泪目了”“真实、感人、有温度”……8月10日,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记者杨海芸、马欢等采制的短视频《爸还在 爸想你,来自爸爸的电话》,在“甘肃卫视法治伴你行”视频号一发出,“朴素的父爱和报平安的话语”迅速引发人们的共情。截至8月12日9时,这条2分4秒的短视频全网阅读量超过200万人次,视频号评论区留言达4600多条。“我在剪辑这期视频的时候,从头哭到尾。”从业14年的马欢表示。

自8月8日起,甘肃省广电总台每天5个时段在甘肃卫视推出《甘肃榆中山洪灾害抢险救援特别节目》大时段直播报道,累计170场次,时长170小时;网络融媒直播108场次,时长108小时。全平台共播发各类稿件880余条次。

“全台统筹调度,各部门密切协同,全力开展全媒体采访报道,及时准确传递受灾和救援情况,深入挖掘并宣传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与凡人善举,传递了温暖与力量,坚定了战胜灾害的信心。”甘肃省广电总台台长、总编辑石琳表示。

相关文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团队网 赣ICP备2024047966号-5